我与祖国共成长
幼儿园的午睡室墙上,贴着张褪色的中国地图。我总趁老师不注意,用手指沿着海岸线游走,把台湾岛当成颗待摘的绿葡萄。那时老师教我们唱《娃哈哈》,阳光透过纱窗落在歌词本上,“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几个字被晒得暖暖的。
一年级的书包里,装着爷爷送的旧地球仪。铜制的底座已经生锈,转动时会发出 “咔嗒” 声。他指着青藏铁路的红线说:“以前去拉萨要坐半个月汽车,现在火车一天就到。” 我趴在桌上数铁轨的线条,突然发现地球仪上的中国像只昂首的雄鸡,而我住的小城,只是鸡胸脯上的一个小点。
四年级的科学课,老师带我们用 3D 打印机做了艘小航母模型。同桌的小胖总把螺旋桨装反,我们对着说明书研究了三节课,最后看着塑料船身在水盆里划出浪花时,全班都在欢呼。那天放学,我特意绕去社区的老书店,在泛黄的《舰船知识》杂志上,看到了真正的辽宁舰 —— 照片里的甲板比我们教室还大,舰载机起飞时的尾焰,像道燃烧的彩虹。
去年暑假,全家坐高铁去北京。车窗外的田野连成绿色的绸缎,奶奶扒着窗户惊叹:“这速度,比当年坐拖拉机去县城快十倍!” 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我站在人群里,仰着头数旗手的正步。当五星红旗升到顶端的刹那,晨光突然漫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照在我胸前的红领巾上,像接过了团滚烫的火焰。
现在我的书桌抽屉里,锁着三样宝贝:幼儿园的地图剪纸、生锈的地球仪、3D 打印的航母模型。翻开最新的地理课本,“港珠澳大桥” 的插图旁,我用荧光笔标注了通车时间;新闻里播放空间站授课时,我会对着屏幕里的水球实验记笔记。上周社区做人口普查,登记员笑着问我的理想,我指着宣传栏里航天员的照片说:“想让中国的国旗,在月球上也能晒到太阳。”
爷爷的老花镜总放在那本地图册上,镜片上的划痕记录着他年轻时的奔波。爸爸手机里存着我出生那年的照片,背景里的平房如今变成了带电梯的居民楼。而我鞋盒里的火车票,从绿皮车的硬纸板,变成了高铁的蓝色磁卡,最新那张印着 “复兴号” 的图案,像只展翅的大鸟。
站在阳台眺望,小区门口的宣传栏正更新着 “十四五” 规划的海报。暮色中的路灯次第亮起,远处的工业园区闪烁着成片的灯火,像撒在大地上的星星。我知道,我与祖国的成长,就藏在这些细碎的时光里:从地球仪上的红线,到高铁窗外的绿田;从 3D 打印的模型,到真实的航天梦想。就像春天的藤蔓缠着大树生长,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踩着祖国坚实的土壤。
明天要把新买的卫星地图贴在卧室墙上,我已经在上面找到了学校的操场 —— 那片我们曾举办运动会的红色塑胶跑道,在卫星图像里像道鲜艳的伤痕。但我知道,这道 “伤痕” 里,正孕育着无数个和我一样的少年,他们的梦想,正随着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
我与祖国共成长
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2008年的旧报纸。泛黄的纸页上,"北京欢迎你"五个大字依然鲜亮,福娃欢欢的笑脸旁边,贴着六岁的我举着国旗贴纸的照片。那是我第一次模糊地触摸到"祖国"这个词的温度。
童年的印记:大地震中的萤火
2008年5月12日,幼儿园的吊灯突然疯狂摇摆。老师抱着我们冲进操场时,我紧紧攥着胸前的小熊猫胸针——那是上周去成都旅游时妈妈买的。后来电视里日夜播放着救灾画面,我看见橘红色的救援队像火焰般穿梭在废墟间。爸爸把买新自行车的钱塞进了捐款箱,妈妈连夜赶织的毛衣被装进"爱心包裹"。某个夜晚,我忽然发现小熊猫胸针的别针弯了,原来它也在那天悄悄替我承受了震动。
少年的觉醒:口罩里的春天
2020年春节,消毒水的气味取代了鞭炮声。作为初三学生,我在网课间隙看见手机推送里那些逆行者的背影。社区招募志愿者那天,我偷偷报了名。寒风中站在小区门口测温,橡胶手套里的汗水常常浸湿练习册。但每当居民把暖宝宝塞进我口袋,或是小朋友递来手绘的"谢谢姐姐"卡片时,我就想起班主任的话:"每一代人都要接过自己的接力棒。"
青春的答卷:强国有我
高考结束那天,电视里正播放神舟十四号发射的新闻。火焰腾空的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18岁与祖国的航天梦如此同频。如今在大学实验室里,当我通过显微镜观察新研发的纳米材料时,那些有序排列的分子结构,多像阅兵式上整齐的方阵。上周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科技强国"展区,我竟发现了母校参与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它正用机械臂写毛笔字,而落款日期恰好是我的生日。
结语
收拾行李时,我又翻出那枚小熊猫胸针。它的珐琅彩有些剥落,但黑亮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就像我们这片土地,纵然经历风雨,眼瞳里永远映照着星河。玻璃板下新添了录取通知书和天宫课堂的合影,但2008年的报纸始终在最上层——它提醒着我,个人的年轮与国家的年轮,从来都是同心圆。
我与祖国共成长
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那张泛黄的百日照,总会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初秋的清晨——我呱呱坠地的啼哭声与五星红旗在晨风中舒展的声音,仿佛构成了生命最初的交响。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站在国旗下的少年,已然与这片土地共同书写了二十载的成长诗篇。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带我们参观刚落成的城市博物馆。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粮票布票,在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前,我踮起脚尖问:"为什么买东西要用票呀?"讲解员阿姨摸着我的头说:"因为那时候祖国还不够富裕,物资比较紧缺。"转身望向窗外,远处正在建设的高楼大厦正拔地而起,塔吊在蓝天下画出优美的弧线。那时的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
初中地理课上,当老师展示中国高铁网络分布图时,我惊讶地发现从家乡到北京的时间从过去的二十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四个半小时。去年寒假,我亲身感受着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掠过华北平原,窗外的风景如流动的画卷。邻座的爷爷指着窗外新建的高铁站说:"我年轻时坐绿皮火车去北京,要在车上颠簸一整天呢。"我摸着座椅上柔软的皮质扶手,看着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的时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前进的脉搏。
去年夏天,我作为学校科技社团代表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比赛现场,我展示着自己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助手",当评委老师问起创作灵感时,我说:"每次看到小区里垃圾分类指导员阿姨顶着烈日工作,就想用科技帮她们减轻负担。"最终获得二等奖的证书上印着"献礼建党百年"的金色字样,这让我明白个人的成长始终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站在十八岁的门槛回望,我发现自己成长的每个重要时刻都与祖国的进步同频共振:第一次用上智能手机见证4G网络的普及,第一次乘坐国产大飞机感受制造业的腾飞,第一次在奥运会赛场上看见五星红旗因中国健儿升起而飘扬......这些鲜活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天幕之上。
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我知道,正如一棵树苗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这一代青年也必将在祖国母亲的滋养下,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当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我依然会骄傲地说:我的成长故事,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