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我发现那本《天体物理导论》的借阅卡上,自己的名字出现了七次。管理员在第七次借阅记录旁画了颗小星:“每颗星星都在等待发现它的人。”

第一次接触这本专著纯属偶然。高二那个失眠的夜,我摸黑在书架间游荡,指尖被精装书脊划伤。血珠滴在书脊烫金标题上,竟像完成了某种神秘契约。此后两年,那些晦涩的公式渐渐显影:开普勒定律像祖母编织的绒线图案,相对论方程似父亲修理收音机时的电路图。
最奇妙的伏笔藏在高考前夜。当我第三次验算黑洞辐射公式,台灯突然熄灭。月光恰好照在霍金照片旁的批注:“宇宙不会遗忘任何努力。”第二天理综卷上,那道关于引力波的压轴题,题干竟与我昨夜研究的案例同源。
真正看见伏笔显形是在大学天文台。导师指着刚发现的小行星轨道:“知道吗?它的运行周期恰好是你初读《天体物理导论》那天的日期。”观测日志的夹页里,七张泛黄的借阅记录正与星空遥相呼应。
如今那本书安静躺在我的研究室,书页间还夹着当年染血的纸巾。每当新的计算陷入僵局,我便触摸那个暗褐色的斑点——它像枚宇宙盖下的邮戳,提醒着所有看似徒劳的努力,都在为未来的幸运预付定金。
凌晨三点,望远镜捕捉到新的星云。助手突然惊呼:“它的形状好像一本书!”我望着缓缓舒展的星尘,忽然懂得: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不过是命运早已写好的伏笔,等待我们用毕生努力去轻轻揭开。